莊子集釋卷二一包養心得下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73e5953321a1.44749058.

【一】【注】德充于內,(應)物〔應〕(一)于外,外內玄合,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。【釋文】崔云:此遺形棄知,以德實之驗也。

  【校】(一)物應依趙諫議本改。

  魯有兀者王駘【一】,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【二】。常季問于仲尼曰:“王駘,兀者也,從之游者與夫子平分魯【三】。立不教,坐不議,虛而往,實而歸【四】。固有不言之教,無形而心成者邪【五】?是何人也【六】?”  【一】【疏】姓王,名駘,魯人也。刖一足曰兀。形雖殘兀,而心實虛忘,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兀者》五忽反,又音界。李云:刖足曰兀。案篆書兀介字類似。《王駘》音臺,徐又音殆。人姓名也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門生幾多敵:孔子。  【疏】若,如也。陪從王駘游行稟學,門人幾多似于仲尼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從之》如字,李才用反。下同。《相若》若,如也,門生如夫子幾多也。

  【三】【疏】姓常,名季,魯之賢人也。王駘游行,外失色骸,內德充實,所以從游學者,數滿三千,與孔子之徒平分魯國。常季未達其趣,是以生疑。

  【釋文】《常季》或云:孔後輩子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各自得而足也。  【疏】門生雖多,曾無講說,立不傳授,坐無議論,請益則包養情婦虛心而往,得理則實腹而歸。又解:未學無德,亦為虛往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立不教坐包養網心得不議》司馬云:立不傳授,坐不議論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怪其殘形而心乃充分也。夫心之全也,遺體態,忘五躲,突然獨往,而全國莫能離。

  【疏】傳授門人,曾不言議。殘兀如是,無復描述,而玄道至德,內心成滿。必固有此,眾乃從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五躲》才浪反。后同。

  【六】【疏】常季怪其殘兀而聚眾極多。欲顯德充之美,故發斯問也。

  仲尼曰:“夫子,圣人也,丘也直后而未往耳。丘將以為師,而況不若丘者乎【一】!奚假魯國!丘將引全國而與從之【二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宣尼呼王駘為夫子,答常季云:“王駘是體道圣人也,汝自不識人,所乃至疑。丘直為參差在后,未得舊事。丘將尊為師傅,咨詢問道,何況晚學之類,不如丘者乎!請益謹記,固其宜矣。”

  【釋文】《丘也直后而未往耳》李云:安閒眾人后,未得往師之耳。◎慶藩案直之為言特也。呂氏年齡忠廉篇特王子慶忌為之飭而不殺耳,高注:特,猶直也。墉風柏船實維我特,韓(子)〔詩〕特作直。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,漢書直作特。  【二】【注】夫神經心具,則體與物冥。與物冥者,全國之所不克不及遠,奚但一國罷了哉!

  【疏】奚,何也。“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!丘將誘引宇內,稟承大德,猶恐未盡其道也。”

  【釋文】《能遠》于萬反。

  常季曰:“彼兀者也,而王師長教師,其與庸亦遠矣【一】。若然者,其專心也獨若之何【二】?”  【一】【疏】王,盛也。庸,常也。師長教師,孔子也。彼王駘者,是殘兀之人,門台灣包養網徒侍從,盛于尼父。以斯疑怪,應異常流,與凡常之人固當遠矣。

  【釋文】《而王》于況反。李云:勝也。崔云:君長也。《其與庸亦遠矣》與凡庸異也。崔云:庸,凡人也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然,猶如是也。王駘大德如是,為物所歸,未審運智專心,獨若何術?常季不妄,發此疑也。

  仲尼曰:“逝世生亦年夜矣【一】,而不得與之變【一】,雖六合覆墜,亦將不與之遺【三】。審乎無假【四】而不與物遷【五】,命物之化【六】而守其宗(一)也【七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人雖日變,然逝世生之變,變之年夜包養行情者也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台灣包養網彼與變俱,故逝世生不變于彼。

  【疏】夫山船潛遁,薪指遷流,雖復萬境皆然,而逝世生最年夜。但王駘心冥造物,與變化而遷移,跡混人間,將逝世生而俱往,故變所不克不及變者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斯順之也。  【疏】遺,掉也。雖復圜天顛覆,方地墜陷,既冥于安危,故未嘗喪我也。  【釋文】《雖六合覆》芳服反。《墜》本又作隊,直類反。李云:六合猶不克不及變已,況存亡也!

  【四】【注】明生命之固當。◎慶藩案無假當是無瑕之誤,謂審乎己之無可瑕疵,斯任物自遷而無役于物也。淮南精力篇正作審乎無瑕。瑕假皆從假聲,致易互誤。(漢書)〔史記〕鄭世家使人誘劫鄭年夜夫甫假,左傳作傅瑕。禮檀弓肩假,漢書古古人表作公肩瑕,即其證也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任物之自遷。

  【疏】靈心安審,妙體真元,既與道相應,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。  【六】【注】以化為命,而無乖迕。  【釋文】《怪迕》五故反。本亦作遻。下同。  【七】【注】不離至當之極。

  【疏】達于分命,冥于外物,唯命唯物,與化俱行,動不乖寂,故恒住其宗本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不離》力智反。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江南古躲本宗下有者字。

  常季曰:“何謂也【一】?”  【一】【疏】方深難悟,更請決疑。

  仲尼曰:“自其異者視之,肝膽楚越也【一】;自其同者視之,萬物皆一也【二】。夫若然者,且不知線人之所宜【三】,而游心乎德之和【四】;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,視喪其足猶遺土也【五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恬苦之性殊,則美惡之情背。

  【疏】萬物如此,悉歸空寂。顛倒之類,妄執長短,于重玄道中,橫起分別。何異乎肝膽〔附〕(一)生,本統一體也,楚越迢遞,相往數千,而于一體之中,起數千之遠,異見之徒,例皆如是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肝膽》丁覽反。《美惡》烏路反。下皆同。《情背》音佩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雖所美分歧,而同有所美。各美其所美,則萬物一美也;各是其所是,則全國一是也。夫因其所異而異之,則全國莫不異。而浩然年夜觀者,官六合,府萬物,知異之缺乏異,故因其所同而同之,則全國莫不皆同;又知同之缺乏有,故因其所無而無之,則長短美惡,莫不皆無矣。夫是我而非彼,美己而惡人,自中知以下,至于昆蟲,莫不皆然。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。若夫玄通泯合之士,因全國以今天下。全國無曰我非也,即今天下之無非;無曰彼是也,即今天下之無是。無是無非,混而為一,故能乘變任化,迕物而不懾。

  【疏】若夫玄通之士,浩然年夜觀,二儀萬物,一指一馬;故能忘懷任物,年夜順群生。然同者見其同,異者見其異,至論眾妙之境,非異亦非同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中知》音智。《不懾》之涉反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宜生于不宜者也。無美無惡,則無不宜。無不宜,故忘(二)其宜也。  【疏】線人之宜,宜于聲色者也。且凡情分別,耽滯聲色,故有宜與不宜,可與不成。而王駘混淆萬物,冥一逝世生,豈于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!

  【四】【注】都忘宜,故無不任也。都任之而不得者,未之有也;無不得而和睦者,亦未聞也。故安心于品德之閑,蕩然無不當,而曠(三)然無不適也。

  【疏】既而混淆萬物,不知線人之宜,故能游品德之鄉,聽任乎至道之境者也。  【五】【注】體夫極數之妙心,故能無物而分歧,無物而分歧,則逝世生變化,無往而非我矣。故生為我時,逝世為我順;時為我聚,順為我散。離合包養雖異,而我皆我之,則生故我耳,未始有得;逝世亦我也,未始有喪。夫逝世生之變,猶以為一,既睹其一,則蛻(四)然無系,玄同彼我,以逝世生為寤寐,以形骸為逆旅,往生如脫屣,斷足如遺土,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。  【疏】物視,猶視物也。王駘一于逝世生,均于彼我。生為我時,不見其得;逝世為我順,不見其喪;?視萬物,混而一之。故雖兀足,視之如遺土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所喪》息浪反。下及注同。《說然》始銳反,又音悅。《脫屨》九具反。本亦作屣,所買反。◎盧文弨曰:今本書作屣。《斷足》丁管反。

  【校】(一)附字依劉文典補副本補。(二)世德堂本作亡。下同。(三)世德堂本作擴。(四)世德堂本作說,趙諫議本作悅。

  常季曰:“彼為己以其知【一】,得其心以其心【二】。得其常心,物何為最之哉【三】?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嫌王駘未能忘知而自存。

  【疏】彼,王駘也。謂王駘修善修己,猶專心知。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為己》于偽反。  【二】【注】嫌未能遺心而自得。

  【疏】嫌王駘包養軟體不克不及忘懷任致,猶專心以得心也。夫得心者,無思無慮,忘知忘覺,逝世灰槁木,泊爾無情,措之于方寸之間,起之于視聽之表,同二儀之覆載,順三光以照燭,混塵穢而不撓其神,履窮塞而不忤其慮,不得為得,而得在于無得,斯得之矣。若以心知之術而得之者,非真得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夫得其常心,平往者也。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,故常使物就之。

  【疏】最,聚也。若能虛忘平庸,得真常之心者,固當和光匿耀,不殊于俗。豈可獨異于物,使眾歸之者也!

  【釋文】《最之》徂會反,徐采會反。下注同。司馬云:聚也。◎門第父曰:知者外發,心者內存;以其知得其心,循外以葆中也。心者,不息之真機,常心者,無妄之本體;以其心得其常心,即體以證道也。說文:最,犯而取也,包養一個月價錢猶言物莫能犯之。郭象斷句誤。◎慶藩案說文:?,積也,從●(莫狄切。)取,取亦聲。徐鍇曰:古以聚物之聚為?。眾人多見最,少見?,故書傳?字皆作最。

  仲尼曰:“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【一】,唯止能止眾止【二】。授命于地,唯松柏獨也(一)在冬夏青青【三】;授命于天,唯舜獨也正(二)【四】,幸能正生,以正眾生【五】。夫保始之征,不懼之實。懦夫一人,雄進于九軍。將求名而能自要者,而猶若是,【六】而況官(三)六合,府萬物【七】,直寓六骸【八】,象線人【九】,一知之所知,而心未嘗逝世者乎【一0】!彼且擇日而登假,人則從是也【逐一】。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【一二】!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夫止水之致鑒者,非為止以求鑒也。故王駘之聚眾,眾自歸之,豈引物使從己耶(四)!

  【疏】鑒,照也。夫止水所以留鑒者,為其廓清故也;王駘所以聚眾者,為其凝寂故也。止水本無情于鑒物,物自照之;王駘豈有興趣于招攜,而眾自來歸湊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鑒》古暫反。《流水》崔本作沬水,云:沬或作流。◎慶藩案流水與止水相對為文。崔本作沬,非也。隸書流或作(涿)〔●〕(見魯相史晨饗孔廟后碑。)與沬形類似,故崔氏誤以為沬。淮南說山篇人莫鑒于沬雨,高注:沬雨,或作流潦。則沬為流字之訛益碻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動而為之,則不克不及居眾物之止。

  【疏】唯,獨也。唯止是水本凝湛,能止是留停鑒人,眾止是物來臨照。亦猶王駘忘懷虛寂,故能容止群生,由是效能,所以為眾歸聚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夫松柏特稟天然之鐘(五)氣,故能為眾木之杰耳,非能為而得之也。  【疏】凡厥草木,皆資厚地。至于稟質堅勁,寒冬不雕者,在松柏通年四季,常保青全,受氣自爾,非包養網關指意。王駘聚眾,其義亦然也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言特受天然之正氣者至希也,下首則唯有松柏,上首則唯有圣人,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耳。若物皆有青全,則無貴于松柏;人各自正,則無羨于年夜圣而趣之。  【疏】人稟三才,授命蒼昊,圓首方足,其類極多。至如挺氣正真,獨有虞舜。豈由役意,直置天然。王駘合道,其義亦爾。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,但人頭在上,往上則逝世,木頭鄙人,往下則逝世,是以呼人為上首,呼木為下首。故上首食傍首,傍首食下首。下首,草木也,傍首,蟲獸也。  【五】【注】幸自能正耳,非為正以正之。

  【疏】受氣上玄,能正生道也,非由意圖,幸率天然,既能正己,復能正物。正己正物,自利利他,內內行圓,名為年夜圣。虞舜既爾,王駘亦然。而舜受讓人,故為標的也。

  【六】【注】非能遺名而無不任。

  【疏】征,成也,信也。皇帝六軍,諸侯三軍,故九軍也。或有一人,稟氣勇武,守舊善始之心,信成令終之節,內懷不懼之志,外顯英勇之姿。既而直進九軍,以求名位,尚能伏心要譽,忘逝世忘生。何況王駘!體道之狀,列鄙人文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保始之征》李云:征,成也,終始可保成也。《九軍》崔(本)〔李〕(六)云:皇帝六軍,諸侯三軍,通為九軍也。簡文云:兵書以攻九天,收九地,故謂之九軍。《自要》一遙反。

  【七】【注】冥然無不體也。

  【疏】綱維二儀曰官六合,苞躲宇宙曰府萬物。夫懦夫進軍,直要名位,猶能不顧身命,忘于存亡。而況官府兩儀,混淆萬物,視逝世如生,不亦宜乎!

  【八】【注】所謂逆旅。

  【疏】寓,寄也。六骸,謂身首四肢也。王駘體一身非實,達萬有皆真,故能混塵穢于俗中,寄精力于形內,直置暫遇罷了,豈系之耶!

  【釋文】《六骸》崔云:手足首身也。

  【九】【注】人用線人,亦用線人,非須線人。

  【疏】象,似也。和光同塵,似用線人,非須也。  【一0】【包養網注】知與變化俱,則無往而不冥,此知之一者也。心與逝世生順,則無時而非生,此心之未嘗逝世也。

  【疏】一知,智也。所知,境也。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,境智冥會,能(無)所〔無〕差,故知與不知,通而為一。雖復跡理物化,而心未嘗見逝世者也,豈容有全兀于其間哉!  【逐一】【注】以不掉會為擇耳,斯人無擇也,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。故假借之人,由此而最之耳。

  【疏】彼王駘者,豈復簡擇良日而登升玄道?蓋否則乎,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。至人無心,止水留鑒,而世閑虛假之人,由是而從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彼且》如字。徐子余反。下同。《假人》高古反,借也。徐音遐,讀連上句,人字向下。◎慶藩案登假即登格也。假格古通用。詩奏格或作奏假,是其包養網證。爾雅:格,陟,登,升也。既言登又曰格者,前人自有復語耳。楚辭離騷陟升皇之赫戲兮,陟亦升也。  【一二】【注】其恬漠故全也。

  【疏】唯彼王駘,冥真合道,虛假之物自來歸之,彼且何曾以為己務!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也下包養有正字。俞樾以下在字乃正之誤。(二)闕誤引張君房本此句是縮成一團,微弱地哼叫著。作堯舜獨也正,正下有包養價格ptt在萬物之首五字。(三)唐寫本官作宮。(四)世德堂本無耶字。(五)趙諫議本鐘作種。(六)李字依世德堂本改。  申徒嘉,兀者也,而與鄭子產同師于伯昏無人【一】。子產謂申徒嘉曰:“我先出則子止,子先出則我止【二】。”其明日,又與合堂同席而坐。子產謂申徒嘉曰:“我先出則子止,子先出則我止。今我將出,子可以止乎,其未邪【三】?且子見執政而不違,子齊執政乎【四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姓申徒,名嘉,鄭之賢人,兀者也。姓公孫,名僑,字子產,鄭之賢年夜夫也。伯昏無人,師者之嘉號也。伯,長也。昏,闇也。德居物長,韜光若暗,洞忘物我,故曰伯昏無人。子產申徒,俱學玄道,雖復出處殊隔,而同師伯昏,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。  【釋文】《申徒嘉》李云:申徒,氏;嘉,名。《無人》雜篇作瞀人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羞與刖者并行。

  【疏】子產執政當涂,榮華富貴;申徒稟形殘兀,無復容儀。子產雖學伯昏,未能忘遣,猶存包養感情寵辱,恥見形殘,故預相檢約,令其必不并己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刖者》音月,又五刮反。  【三】【注】質而問之,欲使必不并己。

  【疏】子產存榮辱之意,申徒忘貴賤之心,前雖有言,都不采領,所以居則共堂,坐還同席。公孫見其這般,故質而問之。  【四】【注】常以執政自多,故直云子齊執政,便謂足以明其不遜(一)。  【疏】違,避也。夫出處異涂,貴賤殊致。我秉執朝政,便為貴年夜;汝乃卑賤形殘,應殊敬我。不克不及遜讓,翻欲齊己也。

  【校】(一)趙諫議本遜下有也字。  申徒嘉曰:“師長教師之門,固有執政焉這般哉【一】?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后人者也【二】?聞之曰:‘鑒明則塵垢不止,止則不明也。久與賢人處則無過。’今子之所取年夜者,師長教師也,而猶出言若是,不亦過乎【三】!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此論德之處,非計位也。

  【疏】師長教師,伯昏也,師長教師道門,深明眾妙,混淆榮辱,齊一逝世生。定以執政自多,必這般耶?

  【釋文】《之處》昌慮反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笑其矜說在位,欲處物先。

  【疏】汝猶悅愛榮華,矜夸政事,推人于后,欲處物先。意見如此,何名學道?

  【釋文】《而說》音悅。注同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事明師而吝嗇之心猶未往,乃真過也。

  【疏】鑒,鏡也。夫鏡明則塵垢不止,止則非明照也,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,如有過則非賢哲。今子之所取,可重可年夜者,師長教師之道也。而師長教師之道,退己虛忘,子乃自矜,深乖妙旨,而出言如是,豈非過乎!

  子產曰:“子既若是矣【一】,猶與堯爭善,計子之德不(一)足以自反邪【二】?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若是形殘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言不自顧省,而欲輕蔑在位,與有德者并。計子之德,故缺乏以補形殘之過。

  【疏】反,猶復也。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,乃欲將我并驅,可謂與堯爭善。子雖有德,何足在言!以德補殘,猶未平復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爭善》如字。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文成李張諸本不作□。

  申徒嘉曰:“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【一】,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【二】。知不成柰何而安之若命,唯有德者能之【三】。游于羿之彀中。中心者,中地也;但是不中者,命也【四】。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(一)矣【五】,我怫但是怒【六】;而適師長教師之所,則廢但是反【七】。不知師長教師之洗我以善邪(二)【八】?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(三),而未嘗知吾兀者也【九】。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,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,不亦過乎【一0】!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多自陳其過狀,以己為不當亡者眾也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沉默知過,自以為應逝世者少也。

  【疏】夫自顯其狀,推罪于他,謂己無愆,分歧當亡,這般之人,世間甚多。不顯過狀,將罪歸己,謂己之過,分歧存生,這般之人,世間寡少。鄭子產奢靡矜伐,于義亦然者也。  【三】【疏】若,順也。夫素質形殘,稟之天命,雖有知計,無如之何,唯當安而順之,則所造皆適。自非大德,其孰能然!

  【釋文】《知不成》如字,又音智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羿,古之善射者。弓矢所及為彀中。夫短長相攻,則全國皆羿也。自不遺身忘知與物同波者,皆游于羿之彀中耳。雖張毅之出,單豹之處,猶不免難免于中地,則中與不中,唯在命耳。而區區者各有所遇,而不知(四)命之自爾。故免乎弓矢之害者,自以為巧,悵然多己,及至難免,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,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。夫我之生也,非我之所生也,則平生之內,百年之中,其坐起去處,動靜趣舍,情性知能,凡一切者,凡所無者,凡所為者,凡所遇者,皆非我也,理自爾耳。而橫生休戚乎此中,斯又逆天然而掉者也(五)。  【疏】羿,堯時善射者也。其矢所及,謂之彀中。言羿善射,矢不虛發,彀中之地,必被殘傷,無問鳥獸,罕獲免者。偶爾得免,乃關天命,免與難免,非由工拙,自不遺形忘智,皆游于羿之彀中。是知申徒兀足,忽遭羿之一箭;子產形全,中地偶爾獲免;既非人事,故缺乏自多矣。

  【釋文】《羿》音詣,徐胡系反。善射人,唐夏有之。一云:有窮之君篡夏者也。《彀》音遘,張弓也。◎門第父曰:玉篇:彀,張弓弩。漢書周亞夫現實中,事情確實如夢中展開——葉秋鎖的蜂鳴器故障,傳,彀弓弩待滿。游于羿之彀中,觸處皆危機也。而恢恢乎有中地,以自處不中,則上弦下弣,中承箭筈,反有激而傷者矣。均之游也,中與不中,偶值之數也,不成柰何而安之則命也。言亡足之非其罪。《中》如字。《央》于良反,舊于倉反。郭云:弓矢所及為彀中。《中地》丁仲反。下不中、注中地、中與不中同。《單豹》音善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(六)。  【六】【注】見其不知命而怒,斯又不知命也。

  【疏】怫然,暴戾之心也。人不知天命,妄計虧全,況己形好,嗤彼殘兀。這般之人,其流甚眾。忿其無知,怫然暴怒,嗔忿別人,斯又未知命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怫然》扶弗反。

  【七】【注】見至人之知命遺形,故廢向者之怒而復常。

  【疏】往伯昏之所,稟不言之教,則廢向者之怒而復于常性也。

  【八】【注】不知師長教師洗我以善道故耶?我為能自反耶?斯自失色而遺累矣(七)。

  【疏】既適師門,進于虛室,廢棄忿怒,反復尋常。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?為是我之性格〔能〕(八)自反復?進退尋責,莫測所由。斯又忘于學心,遺其系包養意思累。  【九】【注】失色故也。

  【疏】我與伯昏游于品德,故能窮陰陽之妙要,極至理之精微。既其遺智失色,豈覺我之殘兀!

  【釋文】《知吾介》本又作兀,兩通(九)。

  【一0】【注】形骸外矣,其德內也。今子與我德游耳,非與我形交也,而索我外好,豈不過哉!

  【疏】郭注云:形骸外矣,其德內也。今子與我德游耳,非與我形交也,而索我外(交)〔好〕(一0),豈不過哉!此留意更不勞別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子索》色百反。注同。

  【校】(一)世德堂本作眾。(二)闕誤引張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。(三)世德堂本無矣字。(四)趙諫議本知下有我字。(五)趙本無也字。(六)世德堂本無矣字。(七)世德堂本遺作遣,無矣 TC: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